电子发烧友网
时间: 2024-01-24 04:03:10 |   作者: 技术专题

  从阅读量上来看,这是一篇被大家低估了的文章。在我写的光伏(新能源)系列文章中,如果有一篇站在世界格局或者更高的眼界上解读新能源,那么必须是这篇。

  我认为这是光伏(新能源)系列文章中含金量最高的一篇,没有之一,因为它写的的是格局和眼光,站的高度是国家战略,所以建议大家阅读。

  这(新能源革命)会让碳中和成为未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确定性最高、体量最大一条产业赛道。

  我专门开了一个板块叫做“光伏”,关于光伏行业的文章都在这里,保证“从入门到精通”。

  后面还会为新能源汽车开一个板块。不出意外的话,医美行业和医疗行业应该也会各有一个板块。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将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下较为稳定的存在形态并存储起来,以备在需要时释放的循环过程。

  我在《光伏行业-逆变器》这篇文章里,讲过储能逆变器的原理,但那只是非常简单介绍。

  逆变电路:将直流电源变成交流电源,这种对应于整流的逆向过程,定义为逆变电路。

  变流器:在一定条件下,一套晶闸管电路既可以作整流电路又可作逆变电路,这种装置称为变流器。

  “储能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双向储能逆变器”都可以称作“变流器”。

  所以逆变器的生产厂家生产储能变流器几乎没有难度。逆变器的竞争格局可以演变成储能变流器的格局。

  注意,这只是一种解决方案,是为了清楚理解储能的过程(当然还有别的解决方案)。

  A、日间发电:光伏阵列发电(直流)经过光伏逆变器变成交流电,(变压器)升压后供负荷端使用。

  这要看时段,因为分时电价不一样,可以存在在电价低的时候存储起来,电价高的时候卖出去。

  甚至有差价套利的,比如在电价低的时候,将电网的电存储起来,在电价高的时候卖出去,赚取差价。

  B、储电:(光伏发电)用不完的电(交流电),(变压器)降压后经过存储变流器,变成直流电,存储到(充电)储能电池(一般是锂电池)。

  C、夜间放电:储能电池放电(直流电)经过存储变流器,变成交流电,(变压器)升压之后供负载使用。如果不足,还能够从电网中接入。

  电化学储能是指利用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价,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储能等;

  机械储能一般采用水、空气等作为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储能介质不发生化学变化,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截止2020年9月全球各类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中,抽水蓄能装机规模最大,占比91.9%。

  抽水蓄能作为机械储能的一种技术类型,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存储成本最低、使用寿命长、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技术。但受站址资源不足、成本疏导困难和建设周期较长等局限,近几年新增装机较小。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作为电化学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具有能量密度高、综合效率高、成本下降潜力大、建设周期短和适用性广泛等特性,装机规模持续提升。

  截止2020年9月电化学储能占比5.9%。而其中,使用锂离子电池的储能占比高达90%。

  一是技术验证阶段(2000~2010 年),主要是开展基础研发和技术验证示范;

  二是示范应用阶段(2011~2015 年),通过示范项目开展,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应用模式不断清晰,应用价值被广泛认可;

  三是商业化初期(2016~2020 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机制逐渐理顺、多领域融合渗透,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

  四是产业规模化发展阶段(2021~2025 年),储能项目广泛应用、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经济新增长点。

  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电池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结构件等,这些原材料主要是生产电池。

  产业链中游(中游是核心)主要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制造,对于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一般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四大组成部分。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不同应用场景的运维服务等,如储能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实现调峰调频、减少弃光弃风、缓解电网阻塞、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等功能;其他应用场景还包括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备用电源,以及为机器人系统供电,保障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稳定运行等。

  从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构成中,可以看到,电池58%、电池管理系统(BMS)13%、能量管理系统(EMS)5%以及储能变流器(PCS)16%,四大组成部分成本占比高达91%。

  欧美早在2010年以前就实现了碳达峰,我国却是一个发展我国家,今天仍然未碳达峰。

  我国要在2030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相比欧美日这些早已碳达峰的国家来说,我们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要短得多大。

  这就意味着如果不从现在做好准备工作,到2030年之后,我国的碳中和将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会让碳中和成为未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确定性最高、体量最大一条产业赛道。

  电能以光速传送,并且不能大规模存储,发、输、配、用瞬时同步完成,整个电力系统时刻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电网需通过一次调频、二次调频等手段保证频率在合格范围,否则将对负载或发电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频率崩溃,造成大面积停电。

  可再生能源发电依赖于自然条件,先天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如风力发电(自然风的影响),光伏发电(白天和晚上、阳光强度、天气等)。

  2021年4月21日,国家发布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对储能行业做出最新规划:

  1)明确了至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是当前累计装机(2.9GW)的10倍,年均增速高达58%。

  2)意见稿指出积极发展用电侧和发电侧储能,大力发展发电侧储能,后续将配套激励机制。

  2020 年以来,各地政府和省网公司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新能源竞价、平价项目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

  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已有 17 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文件,配置比例一般为10%-20%,容量时长一般为 2 小时。

  “配置储能优先并网”也由电网企业与新能源开发商私下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逐渐变为明规则。

  (1)2021 年 1 月 18 日,青海省下发《关于印发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文件明确新能源需配置 10%+2h 储能,并给予 1 毛/kWh 补贴,同时优先保障消纳。

  (2)2020 年 12 月 25 日,西安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对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建成运行的光伏储能系统,自项目投运次月起对储能系统按实际充电量给予投资人 1 元/kWh 补贴,同一项目年度补贴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

  个别省份出台的储能补贴方案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后续有望引领全国其他省份效仿出台类似的地方性补贴政策,储能有望迎来补贴政策窗口期。

  2021年4月21日,国家发布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后续将配套激励机制”

  2020 年国内新增投运的新能源发电侧储能装机约 259MW,占比约33.0%;

  2018 年国内新增投运的新能源发电侧储能装机约 73MW,占比约 10.7%;

  2010年到2019年,锂电池价格下降 87%,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储能经济性逐渐显现。

  所以要削弱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度,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是另一个绝对的中心主战场!!

  资本疯狂入局的背后,一个原因是因电动车最关键的锂电池成本在不断下降。一旦其成本临近或者低过燃油车,电动车将呈爆发式增长。

  据预测,这个点在不断的逼近。未来5年全球电动车的销量将从2020年的220万辆左右,增长到2025年的4000万辆左右。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出的 2025 年电动化目标 25%。

  2020 年,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 136.7 万辆,同比增长 10.9%。

  在不考虑电池成本快速下降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销量超600万辆,未来 5 年国内电动车年均复合增速超 35%。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

  目前,浙江、湖北、重庆、陕西等地已成功投运“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

  从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构成中,可以看到,电池58%、电池管理系统(BMS)13%、能量管理系统(EMS)5%以及储能变流器(PCS)16%,四大组成部分成本占比高达91%。

  虽然锂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BMS)本身有存量市场(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对其来说的增量是锦上添花,但其本身也是蓝海市场。

  对于储能逆变器(PCS)、系统集成(EPC)和能量控制系统(EMS)来说,储能属于蓝海市场,为纯增量。

  单从储能行业角度来说,未来业务的增长上来看,逆变器(PCS)、系统集成(EPC)和能量控制系统(EMS)增长高于锂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

  所以在产业储能行业里面,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系统集成(EPC)都可以关注。

  上游主要是锂电材料因为叠加新能源汽车原因涨幅已经很大了,包含正极材料(德方纳米、湖南裕能、龙蟠科技)、负极材料(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隔膜(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多氟多)。

  目前锂电池已成为全球电化学储能的主流技术路线,可根据正极材料类型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磷酸铁锂和三元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

  对比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热稳定性强,内部化学成分分解的温度在 500-600℃,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完全充放电循环次数大于 3500次,具有更好的循环寿命;正极材料不含贵金属,且工艺环境要求不高,成本较低。

  与此同时,虽然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于三元锂电池,但储能应用场景相对固定,尺寸和重量设计相对灵活,因此不是储能系统设备选型的优先考量因素。

  综合考量两种技术路线的优势与劣势,磷酸铁锂电池更加贴合储能场景的应用需求,是储能的主流技术路线 年国内电力系统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达 96%。

  (CNESA将储能技术提供商定义为具有储能技术本体生产能力且向客户提供储能技术本体或者利用自产的储能技术本体为客户提供电池模组、电池系统的企业。)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装机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储能技术提供商,依次为:宁德时代、力神(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上市)、海基新能源((百川股份是第一大股东持股32.27%)、亿纬动力(亿纬锂能的子公司)、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国轩高科参股45%,上海电气控股47%)、南都电源、赣锋电池(赣锋锂业控股)、比亚迪、中航锂电(未上市)和国轩高科。

  2020年度,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市场中,出货量排名前五位的中国储能技术提供商,依次为:比亚迪、南都电源、海基新能源(百川股份是第一大股东持股32.27%)、圣阳电源(圣阳股份)和力神(力神电池,未上市)。

  、许继、英博电气(未上市)和智光储能(智光电气的全资子公司(控股92.83%))。这里说下“许继”,应该指的是许继集团,而不是许继电气。

  许继集团下还有另外一个子公司,叫做许继电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控股70%,并不是完全控股)。

  的研发与制造,已实现监控系统、储能变流器、电池箱、电池架、BMS、储能集装箱等核心产品全覆盖。许继电气也有变流器,但2020年财报中只有这么一句线 伏储能变流器等产品”,再也没有更多和许继电气这个公司有关的变流器和储能相关的描述。

  所以“许继”指的是许继集团,更准确的说指的是许继集团的子公司许继电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而不是许继电气,许继电气有储能概念,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

  2020年度,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市场中,出货量(功率规模)排名前五位的中国储能变流器提供商,依次为:阳光电源、比亚迪、科华、昆兰新能源和盛弘股份。

  CNESA将储能系统集成商定义为开展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向客户提供成套储能系统产品的企业。这里的储能系统产品是指由储能技术本体、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及其它配件等组成的、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一整套储能系统设备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功率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依次为:阳光电源、海博思创(未上市)、平高(这里指的是平高集团,平高电气没有储能业务)、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猛狮科技(002684)、科华(科华数据/科华恒盛)、南都电源、科陆电子、南瑞继保(未上市)和库博能源(未上市)。

  2020年度,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市场中,出货量(功率规模)排名前五位的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依次为: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电源、沃太能源(未上市,亿纬锂能有10%的股份)和圣阳电源(圣阳股份)。

  2010年公司卖出了光伏产业后,2012年又回到了光伏产业,从事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和运维。2015年,开始布局储能项目,在储能项目上,经验丰富。

  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终端产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2004年,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是一家研发生产硅棒(锭)、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企业。

  2010年,林洋能源(股票代码:601222)将其下属公司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转让给韩国韩华集团。

  2011年,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纳斯达克代码修改为:HSOL。

  2012年,公司重新回归光伏产业,成立了“江苏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应用产业,重点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与运营。

  2015 年,公司从智能电表主业及分布式电站开发入手,不断完善能源互联网产业链布局,已逐步形成包括智慧分布式光伏云平台、储能系统及微电网、智慧能效管理云平台及服务为一体的,覆盖“发-储-用”的能源互联网业务架构,彻底打通公司智能、节能、新能源三大板块业务链。

  2015 年 7 月,公司为进一步开拓分布式能源和储能市场,提高公司在大功率

  产品方面的研发能力,以收购股权方式参股林洋微网并持有其 20%的股权。同时通过增资扩股实现对林洋微网的控股,增资扩股完成后,公司持有其 51.52%的股权。2016年,公司在微电网及储能业务上,现已具备智能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全系列储能用 PCS、光伏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高技术产品,同时可提供智能微电网、光充储一体化充电站、多类型储能电站、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综合解决方案。

  2016年,公司储能、微电网业务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取得显著突破。报告期内,公司打造了多个光充储一体化超级充电站、兆瓦级智慧分布式储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等多个储能及微电网系统示范项目。

  在 2017 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微网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储能领域做出的贡献和成绩,荣获“2017 年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 “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储能行业年度大奖,并当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单。

  2017 年成功研发出的 250kW、500kW 两款型号的储能双向变流器,完成了从 50kW 到 500kW 全系列覆盖,为公司在储能、微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年持续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重点培育“储能+”领域的新模式;

  园微网项目、上海汽车城博物馆微电网项目、上海军工路光充储项目、亿纬锂能惠州及湖北荆门厂区用户侧储能项目、连云港东霞制衣用户侧储能项目、安徽田集电厂光储项目等多个储能及微电网示范项目,涵盖了多个应用领域,建立了林洋在储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及安全可靠等优势,打造了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技术和方案持续创新的优秀团队。2020 年 9 月,公司为开拓综合能源板块储能业务,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 亿元,公司持有其 85%股权,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是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持有其 15%股权。

  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围绕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光储系统、调峰调频储能系统等应用场景,提供一体化、有针对性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源管理系统(EMS)、温度及消防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公司专注于 BMS+PCS+EMS 的 3S 系统设计,以核心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打造竞争力。在储能系统质量保证、施工联调、售后维护、系统升级等方面,重点研发具有特色的能源管理软件系统(储能云平台),通过软件系统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储能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并将软件系统的服务和

  系统结合服务理念贯穿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以电力工程勘察设计(含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业务为主线,服务于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在储能方面确实有布局,且2021年6月9日有中标。

  业务、智能配用电业务、智能发电业务、智慧用电业务、电力电子应用业务。2020年年报中这么写:

  抓住“3060”背景下的新能源大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储能业务,基于已有产品及技术优势,提升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及集成能力

  没错,中标了一个储能逆变器项目......未来经营计划要“大力发展储能业务”,但真正进度如何不得而知。储能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智光电气一季报显示,营业总收入3.15亿,营业总成本3.6亿,亏损0.45亿。

  原来它投资了南网能源,1.5亿变成了14.5亿,赚了13亿,注意,这只是账面收益,股票根本没有卖出的。这种股票投资应该有2年的限售期,2年后南网能源股价表现如何,不得而知了。

  是不是账面收益其实上图说的很清楚了。不过也可以再确认下,直接看货币资金就是了。

  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货币资金较上期期末(2020年12月31日)余额下降33.35%”,根本没收到钱。而且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猛增了323.55%,当然这也是账面的。

  智光电气一季报表明上看财务指标不错,ROE高,净利润高,TTM低,但它实际上一季度业绩是亏损的。

  所以,看一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分析财务数据,特别是主业盈利情况,排除不准确的财务数据后指标才会显得有用。

  郑重说明:文中涉及公司相关是我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依据。各位需要自行斟酌!!

  来源于网上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更多好公司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寻找好公司

  电容用作备用电源时,具有高可靠性、免维护、长寿命和宽工作温度范围的特点。由于

  技术的发展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命脉”,可谓醍醐灌顶。当整个电网只有1%的再生能源占比的时候,没人在乎;可按照现在

  系统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事故备用等多种用途。与常规电源相比,大规模

  中芯国际一季度净利下滑44%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滑 2022年才实现年度最优业绩

  【米尔-全志T113-i开发板试用】基础开发环境配置和opencv-mobile移植测试


返回列表